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普新闻 > 白蚁防治

黑胸散白蚁

发布时间:2023-12-20 | 发布作者:admin123


黑胸散白蚁,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,是鼻白蚁科散白蚁属的一种白蚁。头部近长方形,两侧仅后部略宽,上颚粗状"S"形,上唇近三角形,顶端钝。危害木质结构建筑。

形态特征

兵蚁头长至颚基1.68-1.86mm,头宽1.07mm;前胸背板长0.44mm,前胸背板宽0.76-0.82mm。头、触角黄色或褐黄色,上颚暗红褐色;腹部淡黄白色。头部毛稀疏,胸及腹部毛较密,头长扁圆筒形,后缘中部直,侧缘近平行。额峰突起,峰间凹陷;峰顶与后唇基相连之坡面略小于45"。由位于头前端的1/3处,状如小点。


黑胸散白蚁文章插图_副本.png


黑胸散白蚁上唇长不超过上颚之半,侧缘略作弓形弯曲。上颚长约为头长之半,中部接近直,尖端弯向中线,左上颚由后向前逐渐缩狭,右上颚直至靠近尖端处始缩狭,左上颚基都有一基齿,其前方有3个连续的缺刻,皆位于上颚中点以后,右上颚光滑无齿。后额前端部分呈五边形,叶段狭长。触角15-17节,第三节常最短,第四节短于或等于第二节。前胸背板前宽后狭,前线微翘起,前缘中央具明显的缺刻,后缘无明显缺刻。有翅成虫头长至唇端1.20-1.32mm,头宽连眼1.00-1.10mm;前胸背板长0.48-0.57mm,前胸背板宽0.84-0.98mm。头、胸皆黑色。腹部颜色稍淡。触角、腿节及翅黑褐色。股节以下暗黄色。全身有颇密的毛。头长圆形,后缘圆,两侧缘略呈平行状。后唇基较头顶颜色稍淡,微隆起,呈横条状,长度仅相当于宽度的1/4。复眼小而平,不很圆。单眼接近圆形,单、复眼距小于或等于其本身之直径。由呈颗粒状突起。触角18节;第三、四、五节最短,盘状;第四、五节常分裂不完全。或触角17节,第三节最短。前胸背板前宽后狭,前缘接近乎直,前线中央无缺刻或具不明显的缺刻,后缘中央有缺刻。前翅鳞显著大于后翅鳞。翅合拢时,前翅的肩缝达于后翅鳞的前端。前翅翅脉:Rs脉伸达翅尖,M脉自肩缝处独立伸出,Cu脉约有10个到10余个分支。后翅翅脉:M脉与Rs脉自肩缝处汇合伸出,其余翅脉形式同前脉。

生活习性

散白蚁不筑大巢,散居于有树根和腐木的地下,在土壤和木材中穿筑孔道,蚁后和蚁王就居住在较宽敞的孔道内,群体小而分散,每群白蚁约从二、三千至万黑胸散白蚁 余头。一般都容易产生补充型繁殖蚁。黑胸散白蚁4月中旬至5月上旬羽化,羽化后当天即分飞完毕。当群体与以王、蚁后隔离时,极易形成补充型繁殖蚁。对建筑物的危害可直达屋顶。黄胸散白蚁群体常栖居在老树桩、埋藏地下的木质部分和木结构的潮湿、腐朽部分。

分飞盛期集中4月下旬至5月上旬,大多数都在10-13时间进行。每群蚁约2000头,分飞发生在温暖的雨后晴朗天气,常在12-14时间进行。危害房屋直达屋顶。

繁殖状况

黄肢散白蚁卵期大约为32-36天,第一龄龄期约为12-14天,第Th龄龄期约为12天,第三龄龄期约为12天。常在每年10月羽化。次年2-4月分飞常在雨后,气温20℃以上,气压760mm以下的中午进行,通常于12-14时进行。脱翅成虫配对后,常在第十五天产卵。第一阶段产卵20粒左右,然后停止产卵,两个月后进入第H产卵阶段。卵约经27-38天孵化出动蚁;幼蚁经12-16天后进行第一次脱皮,成为第二龄幼蚁,又经12-16天再脱一次皮,即开始分化为第三龄若以或工蚁,第一年新建群体中,幼以数量最大,占63.8-78.8%;工以次之,占16.9-31.9%;兵以最少,仅占1.3-4%。

分布范围

国内分布:河北、北京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上海、浙江、福建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山西

主要危害

群体小而分散,危害部门多为门框、窗框和楼板等。危害建筑物,只危害近地面部分如地板、门框、枕木、柱基、楼梯脚等。


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不妥,可联系删除